引體向上做對了嗎?初學者也能學會的拆解動作!

撰寫者:Mino謝旻融 營養健身教練

引體向上的好處

如果說深蹲是對於下肢訓練最重要的動作,那換成上肢的話,引體向上(pull-up)絕對是個不可或缺的訓練動作。許多人因為沒辦法拉起自身體重,因此對於這個動作有所畏懼。

引體向上訓練肌群

引體向上屬於多關節動作,過程中會使肩關節內收及伸展,訓練到闊背肌、菱形肌、大小圓肌,肘關節屈曲,訓練到肱肌、肱二頭肌、肱橈肌,同時配合肩胛骨下壓,訓練到下斜方肌。整個過程脊柱保持著等長收縮,我們的核心肌群也會參與。

相對於大家常見的滑輪下拉(Lat pulldown),儘管對於闊背肌的刺激程度差不多,但引體向上更能同時刺激到肱二頭肌以及豎脊肌。相比於反手引體向上(Chin up)或划船(row)等肩關節伸展動作,內收的特性更能刺激到大小圓肌。

參考資料

Doma K, Deakin GB, Ness KF. Kinemat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-ups and lat-pull down exercises. Sports Biomech. 2013 Sep;12(3):302-13. doi: 10.1080/14763141.2012.760204. PMID: 24245055.

引體向上的握法及握距

2016年的針對引體向上的握法作探討,共有(a)寬正握、(b)中立握、(c)繩索握、(d)反握等四種,結果發現不論是何種握法,對於各個肌群的刺激差異性並不大,只有第一種寬正握對於中斜方的刺激有達到顯著差異。

引體向上 握法

因此會建議若要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,可以採正握,握距約以1.5倍肩寬為原則(圖左、圖中)。如果握距達到2倍以上肩寬,會使整個動作行程縮短,並且造成手腕的負擔(圖右)。

引體向上 肩寬

  • 1.5倍肩寬約為打開雙臂成90度,再自然往上抓握的寬度

參考資料

Dickie JA, Faulkner JA, Barnes MJ, Lark SD. Electromyographic analysis of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pull-up variations. J Electromyogr Kinesiol. 2017 Feb;32:30-36. doi: 10.1016/j.jelekin.2016.11.004. Epub 2016 Nov 28. PMID: 28011412.

 

引體向上動作執行

起始位置

找一個高度較身高高一些的握把,若握把太高導致需要往上跳,可能造成握距不平均,這時可以找個椅子放在身體後方1-2步的距離,穩穩地將手握在適當的位置再開始。

引體向上 起始位置

 

向心段

身體垂直穩定後,先將肩胛骨下壓,同時挺胸朝向握把(圖左、圖中),上引過程中想像將手肘拉向褲子的後口袋,終點以下巴高於握把為原則(圖右)。下肢全程保持臀部收緊的狀態,可以採雙腿打直或是小腿交叉的方式,不要讓腿前後甩動,否則其他肌群會代償太多。

引體向上 向心段

 

離心段

落下的過程中,務必以身體「可控制」的節奏下降,想像手肘往上往外延伸,到了底部時會感覺到闊背肌被拉伸,保持身體的張力再繼續重複動作即可。若握力先力竭了,可以試著使用拉力帶來減緩前臂的參與。

 

引體向上常見錯誤

 

動作行程不足

許多人訓練時會將引體向上的行程縮短,不管是在向心段或離心段,整個動作的節奏也因此而加速。完整的動作行程能夠更有效益的訓練到肌肉,可以允許不必在離心底端將手肘完全打直,可以保持微彎讓肌肉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張力。

 

肘關節位置錯誤

引體向上為肩關節內收的動作,往上拉向心的過程中,手肘是向下收緊的。若手肘向上飛起很有可能造成肩關節的壓迫,進而造成不適感。

 

代償太多

許多人還沒有能力操作正確的引體向上,為了向上達到完整行程,利用臀腿擺動來減少發力。這麼做其實並非錯誤,只是若您的目標是針對上肢背部肌群來訓練,應該避免這些慣性來降低難度,要完整地讓背部肌群收縮。若您的目標是全身性的crossfit訓練,那當然就另當別論了。

 

引體向上退階與進階訓練

退階1-輔助式引體向上

許多健身房都含有此器材,有站姿或是跪姿的形式,沒辦法拉起自身體重,可藉由它來減輕負重,依照自身能力的提升,持續地減少器械給予的重量。缺點為下肢是固定在器械上的,因此會減少許多核心肌群的參與。

引體向上 健身引體向上 健身

退階2-彈力繩引體向上

此動作與引體向上的動作模式雷同,選擇可以操作10下的彈力繩磅數,再循序漸進的調低磅數。

引體向上 彈力繩 引體向上 彈力繩

退階3-引體向上離心段

許多人無法完成引體向上的向心段,但離心段的力量是足夠的。可以先踩在板凳上,向上跳至下巴過槓的位置,身體穩定後再用控制的節奏慢慢回到起始點,整個過程控制在3-5秒左右。

進階-額外增加負重

若您已經可以操作自身體重的引體向上10下以上,是時候開始增加額外的負重,可以使用負重腰帶將槓片掛在胯下,或是用啞鈴的方式夾在腳上。

引體向上 負重 引體向上 負重 

引體向上訓練計畫安排

若想要提升引體向上,建議可以安排一週兩次的訓練,中間盡量保留2-3天的休息時間,例如:每週一及每週四。每次操作3-4組,每組6-10下。遵照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,當同一個重量可以完成預定的組數及次數後,再持續的增加2-3公斤的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