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蹲最詳盡教學-下肢動作之王

撰寫者:Mino謝旻融 營養健身教練


深蹲的重要性

 

深蹲被譽為下肢動作之王不是沒有原因的,除了可以訓練到下肢的肌肉群之外,以功能性來說,更是人體的基本動作之一,舉凡蹲下去撿東西、從椅子上站起來、公共廁所上蹲式馬桶等等

本篇將以健身房最經典的深蹲訓練:後高背槓深蹲做介紹。深蹲屬於多關節動作,向上蹲起的過程中,會使髖關節伸展及膝關節伸展,訓練到臀大肌、腿內收肌群以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;整個過程中下背的豎脊肌必須乘載著重量,同時也進行著等長收縮。除此之外,腹直肌以及腿後側肌群參與的比例就顯著降低。

 

深蹲起槓注意事項

 

很多健身新手可能一到健身房,就對於深蹲這項運動躍躍欲試,但事實上深蹲的提前準備作業可是有學問的,要按步驟多注意這樣才不會受傷!

第一步就是要依個人的身高,將架高及護槓架調整到適當的高度。架高應略低於肩膀高度,而護槓架則是略低於下蹲至最低處的高度,手的握距以肩關節不會不適為原則,盡量靠近肩膀處,可以讓背槓時,上背的穩定性增加。

起槓時雙腳站在槓鈴正下方,想像用臀部往前推將槓背起,如果是用膝關節伸展的方式起槓,會造成股四頭肌不必要的發力,也有可能造成膝關節不適。接著採取往後踩三步原則,站定位之後確保雙腳的距離微大於肩寬,腳尖微外八15至30度 。

深蹲

深蹲動作分析 

 

起始位置:確保足弓的位置有踩穩,腳跟、大拇指、小拇指這三個點平均踩在地板上,抬頭挺胸,眼睛看向前方,手肘的方向微微朝向後方。

 

離心段:準備下蹲時,深吸一口氣,保持腹內壓力,下降過程中同時移動臀部及膝部,膝蓋向外延伸,方向沿著第二根腳趾頭的方向,臀部向下坐。足弓的三個點穩定的踩在地板上,槓鈴的垂直重量會平均落在腳底板。從側面觀看,槓鈴下降的軌跡應該是垂直落在腳底板的中間。下降的過程中大約維持1秒左右即可,若太久可能會造成氣不足,造成下背痛等問題。

若是以肌肥大為訓練目標,下蹲的深度以大腿跟地板平行為原則即有很好的效果;若是要參加健力比賽,那下蹲的深度,髖關節必須要低於膝關節才算過關。

向心段:上升時想像雙腳持續的踩踏地板,重心依然維持在雙腳之間,想像讓脊柱回到起始位置。


深蹲的重量安排

由於深蹲為多關節運動,同時可以訓練到非常多肌肉群,因此它非常適合用來漸進式超負荷訓練,建議以超過70%-1RM的強度,也就是10下以內的負重為原則,若是蹲超過10下的負重,心肺耐力會先力竭,也可能造成動作品質的下降。若以肌肥大為目標,每組次數可以落在5-10下,若是以提升肌力為目標,每組次數可以落在3-6下。不必去感受特定的某個肌肉疲勞或是蹦感,只需要專注去把重量扛起來即可。

延伸閱讀:如何正確深蹲?新手也會的深蹲訓練動作大拆解


深蹲的常見錯誤

 

  1. 膝蓋內夾:可能是屁股無力,導致髖關節無法完成外旋的動作,改善方式為在起始位置時就將腳趾向外扭轉,屁股就會跟著夾緊,讓膝蓋沿著腳尖方向進行。也可以試著在膝蓋之間套入翹臀圈,給予膝關節一個阻力,讓膝蓋練習外展的發力。
  2. 重量太重導致行程縮短:有些人為了面子就不斷的突破重量,而深蹲起於離心段,所以很容易迫使行程縮短,這樣不僅沒辦法達到訓練效果,也很容易增加受傷的風險,建議還是將重量降下來,循序漸進地調整動作
  3. 屁股眨眼:有些人下蹲至最底部時,產生骨盆後傾,腰椎產生彎曲,上升時又變成骨盆前傾,腰椎又變成伸直的狀態。在這個彎曲伸直的過程中容易給腰椎產生過多的扭力,易造成受傷。可以先將核心基礎打好,行程以蹲到大腿與地板平行即可。

 

 

研究資料:Hartmann H, Wirth K, Klusemann M. Analysis of the load on the knee joint and vertebral column with changes in squatting depth and weight load. Sports Med. 2013 Oct;43(10):993-1008. doi: 10.1007/s40279-013-0073-6. PMID: 23821469.

深蹲瓶頸要如何去突破

初接觸健身的人,重量以及次數會隨著能力的提升而持續突破。但如果是已健身數年的人,時常會遇到瓶頸,這時就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式,來突破重量。

  1. 變動式阻力:將變動阻力加入到肌力訓練課表中,藉此來增加最大肌力、爆發力已經被普遍使用在運動員上。利用彈力帶或鏈條懸掛在槓鈴兩側,下蹲至底部重量較輕、站起來時阻力最大的特性,來突破瓶頸。

 

  1. 大重量神經適應:可以採用95%-105%-1RM的重量,將槓背起往後踏三步後,練習呼吸,再將槓放回槓架上。另一個提升神經適應的方式為安全架深蹲,從向心段開始執行,再隨著能力的提升,持續將安全槓下落至深蹲大腿與地板平行的位置。

 

深蹲訓練計畫安排

初學者每次訓練都應持續的突破重量及次數,可以採用線性遞增的方式,來檢視自己是否在漸進式超負荷的正軌上。

範例1

第一週 3組 x 5下 x 50公斤
第二週 3組 x 5下 x 52.5公斤
第三週 3組 x 5下 x 55公斤
第四週 3組 x 5下 x 57.5公斤

範例2

第一週 3組 x 4下 x 100公斤
第二週 3組 x 5下 x 100公斤
第三週 3組 x 4下 x 105公斤
第四週 3組 x 5下 x 105公斤

動作圖例說明:

圖1 架高應略低於肩膀高度
圖2 護槓架應略低於下蹲至最低處的高度
圖3 雙腳的距離微大於肩寬,腳尖微外八15至30度
圖4 下蹲的深度以大腿跟地板平行為原則即有很好的效果
圖5 若是要參加健力比賽,下蹲的深度,髖關節必須要低於膝關節才算過關
圖6 膝蓋內夾示意圖
圖7 下蹲行程太短示意圖
圖8 屁股眨眼示意圖
圖9 可用彈力繩當作變動式阻力的工具,突破重量瓶頸
圖10